心迹源自造化 - 作品展示 - 华夏人物文化网
登录 注册

华夏人物文化网

搜索
华夏人物文化网 华夏人物文化网 书画频道 作品展示

心迹源自造化

2016-2-22 12:00 查看: 3241 原作者: 曾孔生来自: 中华人物文化网


    名家画黄山人字瀑,成功作品多而画面气象不同,实为常见现象;经典的“造化”、“心源”之说,无形支配着中国画创作的审美过程。此话题可以无限延伸。当自然景象与画家心象达到高度融合境界时,作品就有了生命力。而现在遵循这个规律的人不多。

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中开辟新路的山水画家师恩钊敏锐地看到这一问题。他在博客中写下了发人深省的观点:“重笔墨形式、抽象变形、自我表现而轻写实描绘的倾向,集中体现在对自然的远离。种种远离使大自然本身所具备的美被淡化、被忽略、被隔离在艺术之外。”“如今,很有必要在山水画领域探讨一下‘自然美’问题。”这是很有针对性的呼吁。我以为一切形式美都来自于自然美。师法造化与中得心源,二者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审美观照,必须首先师法造化,并获得以此为依据的感悟、体验以及创作冲动,就可以与画家的内部图式结合,这时候所谓“心源”才能起作用。心源就是你的审美感受、审美情趣、审美理想这些东西。不重视造化,心源也会枯竭。心源不能成为无源之水,不是从天而降,而是造化在画家心里的反观。如果远离造化,把造化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去抽象思维,你的作品就会失去美感。我不明白有的画家,用两根直线和几个圆圈代表树木,这种符号化的笔墨,能够说是观照自然美景后经历创作冲动的产物吗?

中国山水画就是两种痕迹的融合体,即艺术营造的造化之美、画家流露的心迹之美借笔墨而留痕。心迹,源自何处?画家足迹遍布名山大川,饱游飫看,大量写生,在千百次被神奇造化打动的审美感受之后,才自然有了这种心迹。当然还有一种心迹来自于传统山水画的影响,说到底,还是古人面对造化所得到的心迹,被你领悟而产生二次心迹。我们所说的人品,即涵养、素养、学养,人的内在精神品格和学识综合体,也是心迹构成部分。这决不是随心所欲的。傅抱石师法石涛,跑遍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反应了心迹来源于造化。

我在注重师法造化,到自然中去审美,终于悟出水墨山水画的“五气”功夫。一是山水画的云。云是中国山水画的神气所在。二是山水画的水。水是中国山水画的灵气所在。三是山水画的树木。树木是中国山水画的生气所在。四是山水画的山石纹理。山石纹理是中国山水画的底气所在。五是山水画的点景,即房舍、路桥、船等。这些是中国山水画的人气所在。

总之,师法造化,中得心源,心源总归是来自造化的,我们画家的心迹,墨迹,都要以造化为源头。







  (  曾孔生:医学语言学教授。十几岁开始从素描、速写起步习练,曾得名师指点,笔耕经历五十余年。中国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省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十堰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武当书画院副院长。)

 

(责编:殷金星)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