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中国古建“守护人”的执着与梦想 - 现代人物 - 华夏人物文化网
登录 注册

华夏人物文化网

搜索
华夏人物文化网 华夏人物文化网 人物频道 现代人物

八旬中国古建“守护人”的执着与梦想

2015-5-27 14:35 查看: 2741 原作者: 记者 王学涛 刘翔霄来自: 新华网


    人物简介:

    柴泽俊,男,193510月出生,汉族,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调查研究与保护。

    1954年参加工作,曾参加芮城永乐宫迁移工程,任工程股负责人;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队长;山西省古建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山西省文物局总工程师。

    柴泽俊同志实地调查过山西1091000多处主要古建筑、塑像、壁画等文物,一一鉴别,为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资料和依据;主持和参与修缮过五台南禅寺、太原晋祠、朔州崇福寺、芮城永乐宫等重要文物建筑,指导全省修缮保护文物建筑项目100余项;撰写文章论文100余篇,80多万字,出版《山西壁画》、《山西琉璃》等10余部著作。 

    虽然年过八旬,山西古建文物专家柴泽俊还在坚持写他曾经保护文物的“轶事趣谈”,其中包括4次“勇闯”省领导办公室的经历,分别为了保护永乐宫、乔家大院、金代壁画、平遥古城。

    “我随时准备接受处分回家,但文物不能不保。”柴泽俊说,当年他凭着一股子“憨劲儿”才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了下来。“想写点东西,给后人留点精神财富。”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古建筑遗存总量多达28027处,其中,木结构建筑上起魏晋,下至民国,时代连续,品类齐全,有中国“木建筑宝库”的美誉。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目录里,元代以前的311座木结构建筑中,仅山西南部地区就有157座。

    早在1979年,柴泽俊就撰写了《三十年来山西古建筑及其附属文物调查保护纪略》,并首次提出,山西宋辽金以前的古建筑数量占到全国的72.6%。后经过不断调查,数字提高到75%。

    “晋东南地区宋辽金古建最多,雁北地区规模最宏伟,而五台地区古建历史最悠久,尤以南禅寺为最。”柴泽俊说。

    目前保留下来的木结构建筑不仅是中国珍贵的建筑基因库,更是国人的精神空间、更高级的民居体现。因而,保护它们一直是道难题,但柴泽俊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1958年治理黄河工程开始后,永乐宫旧址位于黄河淹没区内,国家决定对其迁移保护。柴泽俊当年参与设计并亲自组织了整个永乐宫及壁画的搬迁。

    “每一道工序的细致和严格都是难以想象的。”柴泽俊说,他们尽量避开人物面部等精细部分,把壁画分割成2至6平方米大小不等的画块,将壁画浮尘除净后,遍刷一定比例的胶矾水,封护表层,避免颜色在揭取和加固过程中脱落,然后运往25公里外的新址复原。

    永乐宫搬迁用了8年,当时20多岁的柴泽俊仅回家过了两个春节。由于饮食无常,他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后来胃被切除四分之三,即便如此,永乐宫搬迁期间他整理笔记16本,记录卡片近万张。

    令人称奇的是,初中只读了3个月的他,却成为了一代古建名家。在他身上,不仅能找到关于古建的种种谜底,更有令人钦佩的人生财富。

    “刚开始不懂专业知识,就像一个‘文盲’,但不能让缺陷变成缺憾。”柴泽俊说,他放弃了一切跟工作无关的爱好,努力学习建筑史、测绘方法、施工技术,同时积极参与文物的实地调查研究和修缮保护。

    他主持修缮完残破率达95%的“国保”崇福寺后,撰写的《崇福寺弥陀殿修缮工程报告》,更成为中国文物建筑保护方法和技术领域的首部著作,在日本文物界被视为至宝。

    如今,虽然已经80岁高龄,一只眼睛也由于疾病几乎失明,但柴泽俊依然时刻关注山西古建的保护情况,呼吁国家修缮应县木塔,保护壁画彩塑,并“下基层”鉴别新发现文物的年代、价值等。

    曾长期担任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的他,也对现有文物的保护状况感到担忧。“文物古建是对历史文化和文明的见证,不可再生,如果不爱惜‘旧物’,就等于割断历史。”柴泽俊说,他现在写的当年修缮古建时的“轶事”,就是希望对后人有所启迪,尽全力保护好古建的历史风貌和文物价值。

 

(责编:殷金星)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