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16年为山里娃办音乐课堂:不能让有天赋的孩子被埋没 ... - 教育精英 - 华夏人物文化网
登录 注册

华夏人物文化网

搜索
华夏人物文化网 华夏人物文化网 人物频道 教育精英

八旬老人16年为山里娃办音乐课堂:不能让有天赋的孩子被埋没 ...

2014-7-2 21:06 查看: 2424 来自: 羊城晚报


陈国芳和乡村小朋友的合影

  穿过广州东湖西街的几条小巷,就是陈国芳的家。这是一栋有着20多年楼龄的旧楼,周围高楼林立,楼道有些昏暗。推开6楼一扇铁门,往里走两步就是陈国芳老人的家,20平方米的小屋内,几把小提琴、一台电子琴就塞得满满当当,“过一段时间把这些都带进山去。”85岁的老人说得很轻松。

  老人说的“进山”是去清远白湾镇,地处清新县东北边陲。68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国芳得知此地,坐了近4个小时的汽车去了一趟,一群孩子围着他叽叽喳喳。此后每年暑假,老人都会背着小提琴来到这里,教他们唱歌、拉琴,至今已16年有余。

  带琴入山,免费教山区孩子识谱、唱歌,不让任何一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被埋没,这是陈国芳最大的心愿。“一年至少去一回。只要我还能进山,就一定会去。”一脸不服老的表情,85岁的老人倔强得像个孩子。

  一次偶然,与白湾结缘

  “陈伯,可算等着您回来啦!”6月26日下午,东湖新村居委会主任高成拿着一份表格走进了陈国芳老人的家,居委会要对辖区内长者进行登记,高成来了几次,陈伯都不在家。

  “去山里啦,昨天刚回来。”老人笑呵呵地拿出笔来,在表格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标准正楷体,遒劲有力。

  退休前的陈国芳是越秀区电器一厂的一名辅助工程师,每月拿着2000多元的退休金。在高成眼里,陈国芳是个热心肠的人,经常往山里跑,很难遇上他。“素不相识的山区孩子,他都那么用心,实在是令人感动。”

  故事得从17年前说起。1997年,68岁的陈国芳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新闻,不料,这里面的一句话竟改变了他的晚年生活——“清远白湾镇是广东最穷的地方之一,部分孩子缺乏基本的学习条件”。陈国芳有些难以置信,便坐了近4个小时的汽车,辗转来到白湾镇。

  “我小时候曾经在农村待过,贫穷是最大的问题。”老人祖籍惠州,在广州长大,抗战时期逃难至广西,为了躲避日军轰炸,曾经流落在一个农村。深知贫穷的困苦,初到白湾镇的陈国芳内心十分不安,而山里孩子的淳朴却让这位终身未娶的老人备受感动。

  “村里来了一个生人,一群孩子就来看热闹。”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陈国芳还记忆犹新。“我教他们唱歌,他们开心得不得了。”在这个穷苦的农村里,最大的希望是为了吃饱饭,谁也想不到让孩子学习音乐,更别提学一门乐器。

  这些穷孩子也让陈国芳回想起了生活拮据的童年。“家里并不宽裕,但我特别想学钢琴,只能把每天的午饭钱省下来。”可钢琴太贵,陈国芳最终未能买成,最终买了一把小提琴。

  不能让有天赋的孩子被埋没,这是陈国芳选择将音乐带到山村的主要原因。“只要有一个孩子对音乐有天赋,我就要尽力帮他。”老人十分执着。

 一个决定,坚持了16年

  要想帮人,真不容易。山里人木讷,见着陌生的陈国芳都不太搭话,冷冷看着他带着一帮孩子唱歌。有几个孩子很快就找着调,唱得不错,陈国芳正琢磨着去跟他们的父母商量试着培养,可还没到人家门口,就听到“砰砰”的关门声,还有训斥孩子的声音,“他们不愿孩子跟生人一起”,陈国芳心里明白。

  接连被拒绝后,陈国芳决定,在村里租下一间房先住下来。房东邻居家有几个孩子,就这样,陈国芳花300元租下的农民房成了一个临时音乐课堂,第一批学生就是这几个小孩。唱歌,偶尔拉琴,山里娃跟着咿咿呀呀。渐渐地,周围的孩子又围过来了,也开始渐渐跟着唱了,临时音乐课堂里的学生越来越多。山里人也友好了不少,不再阻止自家孩子去跟陈国芳接触了,临时音乐课堂也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16年里,每逢暑假,陈国芳就会来到白湾镇,有时待几天,有时待上几个月,成天跟孩子们在一起。开门授课,免费教学,陈国芳的音乐课堂里来来往往已百余名孩子,多数都叫不上名字,却也丝毫未影响他的热情。从头发灰白到满头银发,每次坐汽车到白湾镇时,85岁的老人偶尔会觉得力不从心,但他仍坚持着,“我现在身体还行,就继续做下去吧。至于以后还能不能进山,我不会去想。”

  一把旧琴,传递音乐梦想

  除了教唱歌,就是拉琴。那把陪伴了老人半个多世纪的小提琴成了音乐课堂的教学用具,如今琴弦已断,琴身开裂,可老人还是非常宝贝地把它擦得透亮,放在琴盒里,时不时拿出来摸一摸。

  陈国芳不仅能拉小提琴,笛子和口琴也是他的强项。“小时候最先学会的是笛子和口琴,后来才学的小提琴。”老人笑着告诉记者,山里娃有些爱口琴,有些也对小提琴感兴趣,不过因为来学的孩子们的年龄偏大,单是教他们入门知识,就要很长时间。老人也不心急,每一个孩子都耐心教。

  “这几年教了一个小女孩,很有天赋。”陈国芳的眼睛里掠过一丝亮光,小女孩叫陈秀珍,今年已经上初一了。和许多山里孩子一样,陈秀珍是个留守儿童,一个人住在家里的老屋。

  在陈国芳眼里,陈秀珍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当时她来上课的时候,就是唱着歌来的,唱的很不错,学的也很用心。”陈国芳手把手教她拉琴,小女孩学得快,很快找到门道。最近,孩子忽然说起,以后要考音乐学院,这可让陈国芳乐开了花,“16年了,第一次有孩子主动跟我说以后想考音乐学院,无论多难,我都要助她一臂之力。”老人难掩兴奋。

  回到广州后的第一件事,陈国芳就跑到书店,买了十来本音乐入门书籍,每本都价格不菲,可老人十分慷慨,因为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梦想,他就努力去帮她。“她暑假要去找她妈妈,快开学的时候我再去一次,给她送过去。”陈国芳还准备了一台电子琴和一把小提琴,小提琴是在二手市场淘的,“这把琴不错的,比我那把还好。”老人抚摸着这把琴,眼里充满希望。

  一个人在家,全身心创作

  从山里回来,陈国芳就在这套小房子里写歌,看书。几箱书、几把琴放下来,屋子十分局促。老人干脆架了一个阁楼,一个木楼梯直通上下,上面全是书,下面几乎都是做音乐的器具。

  “没进山的时候,我喜欢待在家里。偶尔会去附近的长者服务中心,和其他的老人聊聊天。”陈国芳拿出自己写的一堆曲目,全部用手写,正楷体抄的词,画得像教科书一样的谱子。老人说,曾经去星海音乐学院旁听过课,接受过正规的乐理学习。而老人一屋子的音乐书籍,每一本都用牛皮纸包了书皮,悉心呵护。

  兴之所至,老人唱起了不久前与人合作的一首儿歌,名字叫《七只小蝌蚪》,陈国芳写的曲子节奏欢快,曲调优美,唱起来充满童趣。“这是给幼儿园的孩子写的,不过现在还没人听过呢。”老人有些害羞,像个孩子一样捂住了眼睛。

  “在五线谱的长河里有七只快乐的小蝌蚪,上边游,下边游,美妙的歌儿飞出口,啊……”夕阳下,一位85岁的老人坐在阳台上,唱着欢乐的儿歌,满脸慈爱。天空透着蓝色,飘着几朵白云,又将迎来一个好天气。(文/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图/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责编:殷金星)


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