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年少时获救济3碗黄豆 50年行万里寻找恩人 - 基层人物 - 华夏人物文化网
登录 注册

华夏人物文化网

搜索
华夏人物文化网 华夏人物文化网 人物频道 基层人物

老人年少时获救济3碗黄豆 50年行万里寻找恩人

2014-4-15 15:20 查看: 3285 原作者: 袁建龙 、 孙淑霞 来自: 郑州晚报


军和恩人半个世纪的握手


  1962年好心人给了3碗黄豆,1985年开始又欠下18万元债


  50年,跨3省,行万里


  登封七旬老人还债报恩


  1985~1990年,登封市大金店镇金西村的陈怀军欠下30多人(单位)外债18万元。这一生,他的愿望、梦想就是还债、报恩。


  “这是我还清的最后一笔欠账,就是死也心安了!”4月11日,省吃俭用的陈怀军终于还清了全部欠款。


  陈怀军行程5000公里,跨越50年的还债、报恩梦,感动了嵩岳。他的人生,是一个河南农民的诚信人生。 


  登封七旬老者


  矢志还清


  最后“一笔债”


  4月11日上午8点,登封市公路段退休干部崔国政回到少室路的家,一个老人在他家门口已等他两个多小时了。经询问,崔国政方知这个老人便是登封市大金店镇金西村的陈怀军。


  陈怀军是来还债的。


  陈怀军是村子里第一个个体运输户,1996年一笔640元的养路费他不能按时上交,于是他恳请当时在登封市公路段养路费征收处的崔国政先替他交上。


  这笔欠款陈怀军从未忘记,但因偿还其他数额较大的欠款,这笔欠账放在了最后。


  “这是最后一笔欠账,你若不接,我死不瞑目!”今年4月陈怀军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崔国政,陈怀军如是说。


  “钱不多,我看到了一种诚信!”崔国政双眼含泪,紧紧握住了陈怀军的手。


  生命垂危时交代儿女要报恩、还债


  上世纪70年代末,陈怀军曾是登封市大金店的第一个万元户。


  1985年春天,他向亲朋、银行借贷买了一辆大货车。那时,他的妻子勤俭持家,7个可爱的儿女承欢膝下。为了家人,他起早贪黑,大年初一都没歇过,不停干活。他梦想着用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让家人过得更好些。


  这个梦想很快破灭了,他的货车接连出了3次事故,他欠下10万元外债。而祸不单行,1990年,陈怀军因被人抢劫、被枪打中头部生命垂危。


  “我不在了,一定要替我还完账,替我找到恩人!”清醒时,陈怀军第一句话,就是交代儿女们报恩、还债。在郑州空军医院,经过抢救,他保住了一条命,但治疗费又借了8万多元。


  接连发生的人和货车的事故,让他欠下外债18万。


  陈怀军一夜白头。


  过年了,债主把家里粮食都搬走了


  “快过年了,别家都在欢欢喜喜过年,而俺家过年连割肉的钱都没有。我和母亲抱头痛哭。”陈怀军的五女儿陈变玲说, 2001年底,有个叫王明(化名)的债主找上门来要账,把家里剩余粮食都搬走了。面对抱头痛哭的妻女,陈怀军背着她们去卖血,买食物过年,并还清这笔债。


  11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陈怀军家。


  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家里除了一台旧式电视,没有其他电器,屋里也没有像样的家具,但很干净整洁。看得出,这个家并不宽裕,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陈怀军花费这么大的精力还债?


  陈怀军所在的村子,流传着3碗黄豆和他跨3省寻恩人51年的故事。


  “任何一个人,在你最困难时帮你,都会记一辈子。别人的恩情不能忘”。陈怀军诚信、报恩的念头,源自恩人夏淑梅送给他的3碗黄豆。


  3碗黄豆的故事


  半个世纪以来,陈怀军为何要苦寻恩人夏淑梅不放呢?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令人难忘的感人故事?


  这一切,还得从3碗黄豆说起。


  “1962年,登封遭遇饥荒年,父母饿得满身浮肿。”面对困境,陈怀军毅然背起家织布匹,走出家门。


  他准备用布匹换些口粮来,他和大嫂一路行走来到了安徽宿州砀山县夏庄。


  “那是农历三月初十中午,”陈怀军清晰地记得,“我们饿得再也走不动了,就敲了一家大门。”


  开门的是19岁的夏淑梅。夏淑梅二话不说,就将陈怀军和大嫂让进屋,得知他们是从河南远道而来,用布匹换救命粮,善良的夏淑梅不仅自己换了布,她还号召全村人到她家,拿着地瓜干、地瓜面来换叔嫂俩的布。


  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红薯粥是待客的最高礼遇。夏淑梅见他们面黄肌瘦,饿得不成样子,于是熬了一锅红薯粥,陈怀军和大嫂狼吞虎咽吃了一顿久违的饱饭。


  让陈怀军没想到的是,临走时,夏淑梅还拿出一个粗瓷大碗,从自家剩粮不多的粮缸里舀了3碗黄豆,倒进了陈怀军的布袋中。


  “我们这儿也不富裕,但是听说河南那里都啃树皮,听说有的地方饿死人了。这些口粮、黄豆兴许就能救人性命。”夏淑梅说。


  不见恩人不死心


  “把这些口粮和黄豆带回家,救了全家人的命。母亲把这些黄豆磨成豆面,掺上地瓜面和野菜蒸了很多‘窝窝’,全家人因此平安地度过了那个青黄不接的季节,并娶了媳妇成了家。”陈怀军回忆说,“母亲为此老是念叨:这辈子不能忘记淑梅姑娘的大恩大德!”


  陈怀军说,50年来,只要想起夏淑梅这位善良的姑娘,他的心里便只有感恩的念头,并且想着必须要报恩。期间,他按原来的地址写过信,但信件被退了回来;给当地相关部门打电话,查不到此人。


  1999年,陈怀军的母亲病重时,嘴里一直念叨着这事,陈怀军寻找恩人的心强烈起来。2012年年底,陈怀军终于又一次踏上了通往夏庄的路程。天不遂人愿,这一次奔波,并没有打听到有关夏淑梅的任何消息。


  2013年3月23日,不死心的陈怀军再次千里迢迢来到了夏庄。幸运的是,这次他找到了一位知道夏淑梅姐姐下落的老人。


  “我不是骗子”


  陈怀军在邻村找到夏淑梅的姐姐夏梅时,她正在梨树上授粉,当风尘仆仆的陈怀军说明来意时,她瞥了陈怀军一眼,“我啥时候也没听说俺妹子在河南还有朋友,听说,河南的骗子也很多!”


  陈怀军急了,拿出身份证,“我70多岁了,不是骗子!真的是来报恩的!”


  “恩人啊,俺可找到你啦!”拨通电话的那一刻,陈怀军泪如雨下。电话那端的夏淑梅呆了……


  原来,夏淑梅21岁时到河北沧州安家,她的兄弟也都离家外出工作,老家已无人居住。夏淑梅的姐姐夏梅也出嫁到邻村了。


  73岁跨3省行万里终见恩人


  2013年4月14日,73岁的老人陈怀军背着红薯叶等河南特产,不远千里来到沧州夏淑梅家当面致谢。


  “恩人呀,我终于找到你了!”见面后,陈怀军老人一直说着这句话(如图)。


  对于陈怀军跨越3省,行万里路找她的事,夏淑梅同样感动: “陈大哥您这么大岁数,从河南找到安徽,又从安徽找到河北,找了这么多年,我做梦也没想到,当年3碗黄豆,其实不值得让您记这么多年。”


  “50多年了,想想都是两眼泪啊,现在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陈怀军老人再三感叹。夏淑梅也在去年6月来登封看望陈怀军。



(责编:殷金星)


投票



版权所有:华夏人物文化网 业务联系电话:联系人:13015470872 15535168404 殷先生 备案号:晋ICP备19005556号-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经营项目| 组织机构| 客服服务|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百度凤凰网腾讯网人民网新浪网中央人民政府中国干部网管理与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