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他,正是具备“精”与“诚”的一位专家,虽然年逾八旬,每周出诊都会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患者解释病情。如果在家或办公室遇到一些挂不起号的病人,不论找他的是农民还是打工仔,他总会放下手中的事,耐心地为他们诊治,不收任何的费用,并主动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方便患者联系。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消化系病、消化系肿瘤及内窥镜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将军级”教授周殿元。
“只要有患者找,作为医生就必须无条件地为他们解除病情,提供优质的服务”。 “和谐医患关系与建没和谐广东”巡回论坛第二十场活动在南方医院举行。周教授应邀出席,他的发言打动了所有的听众。
周殿元教授1925年出生于辽宁。1957年,他在北京协和医院当进修医生的时候,一次,他在医院附近的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黑色封皮的日文《胃镜诊断学》,如获至宝,马上把书买下来。读完一遍后,他还把全书翻译出来,研究了一遍又一遍。这本书成为他迈入窥镜领域的启蒙教师,也把他引向了攀登内镜学高峰的崎岖道路。
半个世纪以来,周教授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全部倾注到医学事业中,在消化病和内镜学领域成果丰硕,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5项,发表学术论文420多篇,主编专著7部。1998年由他主持完成的“幽门螺杆菌与海尔曼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及诊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给他记二等功。
周殿元是国内最早应用纤维内窥镜的专家之一。70年代初,他致力于纤维内镜临床应用的技术创新,系统总结出“五项插镜基本原则”和“八项基本技能”,使纤维内镜送达回盲部成功率达98%以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提高了大肠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为揭开胃病病因,周教授创造性地开展了慢性胃肠疾病病因学的研究。1986年,他带领科研小组在幽门螺杆菌(HP)和海尔曼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致病性、诊断方法与治疗等方面开展工作,在国内最早证实了HP形态变异是该菌传播和治疗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丰富了慢性胃炎病因学的内容。
他率先向国内介绍纤维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经验,他采用的长蒂大息肉的密接切除法和内窥镜下钳取胆道蛔虫术,都早于国内外的报道,尤其“密接切除法”,打破以往不能用高频电凝切除不能悬空于肠腔的长蒂息肉的禁忌。他领导研制的“生胃宁”治疗溃疡病、“三九胃泰”治疗慢性胃炎均取得显著疗效。
周殿元致力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他的学生说:“周教授总是推着我们往前走,希望我们超过他。”消化科的年轻同事们也说:“参加学术活动,周教授总是把我们往前台推;而在论文署名时,却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往后放。”
周殿元教授先后培养了硕士36名、博士37名、博士后1名。他鼓励“冒尖”。在他科里,年轻人个个有课题,中青年骨干人人有成果,教授们个个有专著,先后有16人次在国家、军队和广东省获得科研成果奖项,21人次获“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百名医学科技之星”、“全国青年科技奖”……多年来,他还带领科室为全国586家医疗单位培训了1000多名内镜诊疗技术人员,为提高我国消化系疾病防治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 物 档 案
周殿元,1925年12月出生。第一军医大学转制前为文职特级,专业技术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专家组成员,消化病研究所名誉所长。
他是全国著名消化系病、消化系肿瘤及内窥镜专家。国内最早开展胃肠镜的先驱者之一。曾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广东医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军队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消化杂志等三家杂志副主编。长期受聘为广州军区、广东省及广州市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也经常执行国家高级领导保健任务。
是著名胃药“三九胃泰”的主要研制者。长期从事大肠癌早期诊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幽门螺杆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取得显著成果。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 8 项。培养硕士36名、博士37名、博士后 1 名。先后荣立三等功 6 次、江主席通令荣记二等功 1 次。此外获总后伯乐奖、中国内镜《恩德斯奖》;广东省优秀教师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责任编辑: 殷金星 |
周殿元:用生命诠释医者的“精”与“诚”
2014-1-2 21:57 查看: 3373 来自: 中华人物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