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向合一”理论是画家李振凯通过多年绘画实践和创作积累而形成的以表达自己鲜明绘画特色和绘画思想以及绘画风格的理论作品,在绘画的实践中它对自己作品的形成和推广形成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五向合一”既是一种绘画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探索绘画精神本源的传媒递质,它的形成无疑对绘画领域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诠释。

“五向合一”理论将绘画元素延伸到很广的领域,不仅有绘画艺术潜在的本源和实质还更深一步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 诗性本源、音律节奏、 书法艺术等艺术方式和手段浑然一体交相辉并纳入自己绘画艺术的探索和提法中,在以往单一的绘画作品严格模式里对绘画的本源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归并、拓展和整合,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和艺术审美,这对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的推动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画、油画、书法线条、构成、版画等五个方面融为一体,形成特色鲜明的五向合一风格,并且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等五家艺术思想实践在绘画元素中的表现融入到了自己作品中,完成了自己从艺术审美到艺术表现再到艺术思想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活动,从而奠定了自己鲜明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创作之路

李振凯先生作品中的“大我”与“大美”,“大我”即宇宙大精神的探寻,而“大美”即艺术的审美的发现,这两者构成李振凯先生绘画作品最突出的鲜明印象。 
一李振凯作品中“大我”,即宇宙大精神的探寻
李振凯作品中的“大我”,表现的是一种人与天地共生的朴素情怀,在这里画家将自己融入大的宇宙精神中,在这个大宇宙中探寻人与天地和谐,人与万物共生,生生灭灭,不灭不生的道的本源,作为一名画家如何确立自己的艺术主张?而我们在面对的这个纷繁的宇宙如何拿起自己手中的画笔作画?绘画的根基在那里?“五向合一”理论的提出无疑打开了绘画艺术通向自我思想自我精神境界的大门,这个大门就是对人类和人类以外的精神宇宙的追问探索从而创作,绘画的根源早在中国古代已经形成自己较为完备的理论,而画家李振凯无疑将这些理论以自我实践的形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而且更有所发挥,这表现在绘画的精神实践和自我精神领域的思索构建中。他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家思想卓绝优秀的部分进行融合、规整、合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主张,艺术的终极是探索,绘画的精神是对宇宙的展开,沿着他的作品,我们能体会到这些思想在他作品中异彩纷呈的画面和表现。 
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表现:老子曰“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说的就是宇宙精神最可贵的那部分美,宇宙精神的找寻在李振凯绘画作品中突出表现为画道:即以形写神坚持自然,以人为本突出自我。作为画家其人,人本须与画本同在,人道应与画道同生,在无限大的宇宙中感知生命万象时更坚持自然而然朴素为美的创作主旨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极而众美从之”,来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 他的绘画作品突出自由、虚静、恬淡、质朴、含蓄的自然主义风格,不以世俗高低而争论不以名利地位纷争而呱噪,虚心静养、淡泊名利,以隐逸者的豪情触及绘画领域的方方面面. 
“无名”、“致虚极,守静笃”、“静观玄览”的审美认识观在他的作品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发挥,在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更以道家思想中“道”与“无”的辩证关系深度发掘艺术实体在在宇宙精神中的定位:空相,留白,山水画意境的含而不露,人物精神灵魂在似与不似间的捕捉阐释,瞬间的美,空灵玄幻,这无不体现出画家其人在大宇宙中那种博大深沉探求大爱追问宇宙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与天地共存,人与天地合一的美好境界。

儒家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表现:如果说道家思想突出表现在李振凯对精神世界的探寻追问的话,那么儒家对他来说则是人格人品境界的追求,它突出表现为“成教化,助人伦”的儒教思想,静心创作脱离功利世俗心,潜心于画论画技,博采众家,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绘画的过程中潜心专研锲而不舍,静心的过程是人品逐渐达到和升华的过程。画品和人品同出一辙期间又有不可磨灭的辩证关系,儒家思想对其作品的影响使其意识到画家立人比立画更重要,人品立画品,人格立精神,精神传万物,万物自有象。这个象即“大象无极”,所以艺术的审美,艺术的造境,画家的心态都和人格和人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相统一的美学思想,美行与美德相一致的儒家仁爱思想,在其作品中有着自然而然的流露,以博爱兼天下,以人品立身立行立言立画便是此种思想影响所在。 
中国的人文学科历来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心灵表现。儒、道、法、墨各家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的观点对李振凯作品情感、性格及其心理审美的形成都有者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心理层面上表现为一种从生理满足到精神追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结果,是行动的不断进步导致的一种思想的升华,而这种结果没有止尽,时刻都在进行;没有好坏,要审美, 审丑, 审悲, 审喜等;没有选择,必须进行;没有灾难和奴役,只有闲暇,是心理机制超越现实环境为前提的情感评价;没有束缚,只有在各心理器官完全畅通,高度和谐的自由状态才可到达。在艺术审美中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心理倾向,提炼出自己真善美的作品,从而达到心灵逐渐向灵魂的升华。 
创作中李振凯更注意提炼情感在艺术作品中的定位,这种定位并非恣意而为,而是一种严格的内心素养,从其作品中我们看到其对艺术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是真挚是动人的,是一种真性情的表达,对生活的提炼感悟在情感层面上从未停止,它更表现为一种宗教般的阪依和热情:顺其自然,真挚诚恳,不矫揉造作。以人格力量在真性情的人生实践中凝聚精神力量使其保持对世界与人生真挚诚恳的态度、多样广泛的探求兴趣、自由想象的驰骋与大胆无畏的创造。艺术家的天性注定了他不能变得虚伪,不能变得世俗。从而形成一种阴柔与奔放,旷达与收敛,恣意与沉静,含蓄与高旷,细腻与纯净的情感表达,这种情感映射着画家的内涵突出着他独特人格境界,人格气象。高洁与旷远,志趣与修为,人的气节与生命,艺术的品位、情操和理想都在这里全部体现,我们说完善一个画家的精神之美必须在于 艺术和心灵的碰撞,艺术和情感的联姻,艺术和个性化的人格对话,他的心里装的是历史的沧桑,世间的风云,人间的波澜,民族的兴亡,和悲苦的云云众生。因而一个杰出的画家是在为自己的民族造像为自己塑像为所有人塑像,他所寻求的自我是“大我”而不是原始的小我。这些和我们东方古老的哲学思想是相吻合的。 
大我”之境是一种境界,更是一个画家立身为画家的资本,在这里人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李振凯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全部思想全部精神是连着天地万物人类的,在他纷繁的绘画中同时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气节有灵魂的人存在的,世间的悲悯,人间的喜乐,大地万物的至情至境在他的笔下是充满感情充满爱意的,这种人格化的气质,是“大我”之思想境界灵魂境界的再现更是一位画家敢于直面人生向他所在的宇宙发出爱与美的探索与追寻的表现,“五向合一”精神的初衷连着这个大写的人字,因而以身力行以亲身实践是李振凯完善自己修为自己走向艺术巅峰艺术创作的必经之路。 
二 李振凯绘画艺术“大美”之境,即:艺术审美的发现
“大美”是无形的,“大美”也是无声的,中国美术从几千年的实践和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而在这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可贵的“大爱”和“大美”的元素,“大爱”一个画家对宇宙自然万物博爱深入的精神气质,“大美”画家进入画中对绘画元素探求表现创造的方式,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有着画家的精神气节更有着画家真正意义上对美的捕捉阐释,美是可以复制的但是美却不是复制可得来的,它需要创造,创造是不受任何拘泥的,一个形体一种物象一种情感一种声音一段触觉,都可以在画中表现,大千世界的点点面面可以成为你眼睛心灵灵魂中活的有意义的载体,而以绘画的要素表达出来时,一个工匠似的画家和一个天才似的画家是根本不同的, 因而我要说的是画家在对艺术的审美和表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继承上创新,独特的美的发现后的创造。

李振凯“五向合一”作品即是在前人绘画基础上的一段大胆创新,他以独特美的眼光表现他自己心中灵魂中,美的自然美的世界,通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他绘画的美涵盖哲学、文学、佛学、建筑、音乐、人类学、心灵美学等各个方面,这些美的发现和捕捉除了他的勤奋更在于他孜孜以求对绘画的探索精神,他的作品既融入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思想精髓也融入了现代绘画东西方绘画要素的表达方式、绘画审美,这些从他‘五向合一"绘画风格的提出我们可以窥见一斑,在这里美是流动的艺术是流动的,艺术之间是相互流动的,艺术是包容、穿插、渗透、相互融合的,他不是单一不是死板更不是僵死的,他的“五向合一”精神打破了绘画艺术在表现方式上的模式框架和分门别类的派别之争,从而走向一种真正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大一统而是一种大美之境的再现,只要能表达大美的元素,我们是可以相互渗透、借鉴、包容并蓄潜在开发的,这种流动上变通、兼容、包罗万象的美学是他绘画元素的根基,是“五向合一”精神的所向,“大爱”与“大美”的融合,艺术神与形的合体,心灵精神灵魂与自然万物的合体,我们说这种敞开的艺术,既是美的心灵更是美的灵魂还有一双感天地万物慈悲智慧的眼光,做为一名画家他“五向合一”绘画风格的提出是绘画美学一种全新的尝试更是绘画艺术本身一种新美的展现。 
中国传统美学重视整体意象、重视直觉感悟的诗学理论和无言独化、求解言外的审美趣味,从老子的这些思想出发,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刘勰提出“标自然为宗”,司空图提倡“妙造自然”,苏轼认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等,中国古典美学由此一脉相承,引申出了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价值。李振凯的作品在这些方面是有很深传承的,他的国画作品从构图色彩到画面意境思想上大多质朴简淡,以一种简易的艺术表达传递深邃与画外的精神和情感内涵,迷漫画间的一点一墨,一吟一叹,一声一色,一形一体都来自心灵,心灵的时空虽在画外,然而我们仍能从他作品体察到美的深沉美的力度美的穿透性,美是一种绘画的符号更是一种表现心灵的钥匙,打开它我们看见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一幅作品在如此简约中却能包容很深的内涵靠什么?李振凯的“五向合一”理论无疑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简约不是单纯而是厚重,朴实不是俭素而是崇高,自然不是一味的描摹而是神韵,其创作的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绘画美学主张在立意选材构思创作上不孤立,他的创作触觉不仅在画面本身也在画面之外,不在物象本体而近物象神韵,他的多种绘画风格的尝试多种绘画题材的创造无疑为他五向合一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种绘画元素在他作品中整合兼容,或隐或显或融或离或有或无弥漫于画间渗透于情感,不繁复不驳杂,自然而然浑然天成,一幅作品即是画也是诗,即是书法也是画境,即是小品也是哲思,在一幅画中你看到国画的神韵也捕捉到西洋油画的色彩构图,有时是版画的构图间隙有多变的书法写意或泼墨,他的作品不是僵死的色彩和图形不是生活原型的搬照而是有血有肉的情感,流动的思想和放任不羁的神魂,可以这么说,艺术在他的作品中有着简约神美的风格,但更有着崇高深邃丰富的个性美,这些风格来源于“五向合一”精神的探索实践,艺术为其在继承上有所创造才是美的。“自然而然”为他的创作打下坚实而浑厚的艺术积淀。 
中国画所昭示的自然、玄、真、静等艺术意境,事实上正是老庄哲学精神在绘画艺术中的充分体现。中国画的“意境”源起子中国道家、魏晋玄学、佛教禅宗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万物本体和生命本源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是虚与实的统一,而“无”与“虚”处于矛盾的王导地位。佛教禅宗认为世界的真实面貌应是“非有非无”的“有无合一”。中国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对以虚实为根本特征的意境说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情与景会”,“意与象通”“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情景相生才能得象外之意。这些绘画思想和审美对李振凯的作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他的山水作品,黑白系列我们可窥见一斑,山水作品中的诗情画意,情景相生不仅是一种绘画的表达方式还是一种绘画真纯的语言,他的山水作品笔法缜密细秀,气势沉雄苍郁,而作品中的空灵处尤为难到。 
画面多以秃笔中锋,即景抒情,山石多以粗括的线条勾皴,分出山石的结构,再以精壮的线条加皴,加强其骨力与结构,最后以浓墨点苔,他的点苔方法十分特殊,有时竟点在轮廓线之外很远处,李振凯先生的国画作品用笔的霸悍仓劲之气,较之浙派山水实在是不遑多让,甚或过之他以率意的点染泼墨表现出他笔下万物的动感和韵致,渍墨积点挥毫出山川的苍润幽深,而诗意的线条浓淡的色彩,凸显出韵律般山水自然的天然性情,或境界或情境,或万物灵长的美与失都是那般活生生优美泰然,天然的品性超然物外的情怀隐逸的豪情使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一种天地大美与我同共的完美境界。在他的画中虚与实 有与无、浓与淡、燥与润、厚与薄、深与浅、远与近、明与暗、隐与显、藏与露、疏与密、繁与简、刚与柔、动与静、曲与直、冷与暖、形与神天然结合诗情画意,形神共存,例如《黑白系列》,一种能表达其意象、意境和画家心里感受的特殊视觉语言。 
“朴素玄化”“澄怀味象”“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唤起人们对美的感思追忆和向往,在黑白系列中他的思想转为沉静和思索,独对线条和色彩给以重新的认识,这样把古老的东方哲学的审美,诗意的文学的梦境,书法线条的流动韵律重新定位以形成其独特的绘画尝试,这里有儒、道、法家、墨家、佛家的思想精华,更有诗学、韵律学、书法艺术学对其心灵和灵魂的洗礼,他表现的是一种朴素玄化又能与天地大美共存的美学主张,黑白既可以是有和无,是似也是非,即是明度,又是色彩,即是形体,也能表达情感。即是思想又是画的建筑,是一更是我们的灵魂 ,由此可看李振凯的美学主张从追溯源头开始,一切艺术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无论意境、画的神韵还是画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艺术的审美除“似与不似”“虚与实”"情与景”“诗情和画意”“气韵生动”我们仍然能在他作品中找到很多类似的美学主张和创作尝试。“五向合一”的定位是多角度的审美,也是多角度艺术实践的尝试,它的融会贯通性就是其艺术创作流动的神。
(责编:殷金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