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坚平诗语诗歌精选及莽原婆婆的精彩诗评《一》 - 诗朋文友 - 华夏人物文化网
登录 注册

华夏人物文化网

搜索
华夏人物文化网 华夏人物文化网 诗朋文友

吴坚平诗语诗歌精选及莽原婆婆的精彩诗评《一》

2014-1-1 22:05 查看: 8267 原作者: 吴坚平 莽原婆婆


吴坚平先生

吴坚平个人简介

 
吴坚平,生于1963年5月,曾在《诗刊》、《星星诗刊》、《西藏文学》、《当代文坛》及其他一些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 有作品被《东方文学网》、《温州诗歌网》、《今天》、《诗生活》、《中华人物文化网》、《中国干部网》推荐。

旗 袍

 

作者:吴坚平

 

总有什么被撕碎,总有什么复归完美
一袭旗袍,在步幅间
便高过了月亮。整个过程
很像春蚕著茧,剪开的部分
是化蝶正在完成。
风景是三月最暧昧的一个眼神
梅树和粉颈都转向疼痛
与倾心的挣扎
一个女人多想走成梅花
又多想守住内心的水。
剪刀下昂贵图案的美便一寸一寸剪
想要的腰身。
一条小巷也斜依在
柔软锦缎的怀抱。三月
多么不可捉摸
扇子和香粉会扑醉一只花瓶
花园在花园里端方
旗袍用分寸讲完了最后的美学
月亮和孔雀和鸳鸯和水
无法再分身走开。
美在破坏的时候没人
知道它是美
也没人能在碎月亮中
把一生活完,以及碎的银子和碎的心事
一袭旗袍给人的安慰
远胜于一幅完整的
水墨。当它不再流传
能看到的龙凤就只能是被剪碎的片段
多么伤感,多么难于
在一片花瓣将碎时让一只
蝴蝶站住。那是
阮玲玉的夏天,是她带着
旗袍和野草闲花
香消玉陨,是不能流传的一些
碎缎的呜咽,看一眼
就会死去一回。
水墨,只能在一把扇子里睁开眼睫
却无法完美地写入旗袍。
多有意思的颠倒
当月亮也像扇子一样被遮住
我们却看见了扬州
的琵琶和苏州的评弹
被多少手指和旗袍
弹出优雅,而见的月色在姑苏流成水声。
更远的北方的扇子和
海上的扇子,旧人多情和豪直
比浔阳江头晚
又比江州司马的泪水多
一个夜晚如何
用画屏里的旗袍来谢幕,盘扣打开
只一只蝴蝶飞走,一场雪
便下给春天的眼睛
寒冷到令人难忘。
最空的巷子已不能回来
云朵,很小的泪
只供在心房流淌,那样纯粹
便谁也无手再画成纨扇。
如果用旗袍在月光下放一部电影
没有人能找到昔日的
红烛和嫁娘
旗袍甚至会走出视线——
一个老裁缝住过的阁楼,一个
拿着风车的小女孩
旗袍在很旧的光线里
远到让人渴望,与
一些旧胶片因为模糊的魅力
交织成很碎的梦——
剪刀下的伤与美丽的瓷瓶重重叠叠

 

***************************************

 

吴坚平诗语诗歌精选及莽原婆婆的精彩诗评《一》

 

(莽原婆婆的生活照)

 

莽原婆婆简介

出生于陕西西安,正宗汉族传人;活了七、八十年,念了十几年书,混了个本科文凭;花了一、两万块,出了两、三本书,学报发过十几篇稿;申请了个免费博客,名曰莽原婆婆,几年来门前冷落,访客多出于关爱老人;

吃皇粮为民服务,不开工资无生活来源;当过最大的官是班主任,孙儿给封了个官是为“班副”,麾下只一名老兵名叫莽原;

甘愿为年轻诗人牵马抬轿摇旗呐喊,不给钱也干给钱欢迎;

能记住的座右铭:干许多坏事,做一个好人;喜欢的俚语:今天想吃炸酱面,可惜腰里没有钱;信了五、六十年共产主义,前天才知道是伪科学先验主义,咋办?

**********************************************

 

《旗袍》解读《最后的美学与审美新思维》

 

作者 :莽原婆婆

 

   诗语以唯美的笔法、静美的具象,演绎的却是美学那厚重的历史属性、时代属性、生活属性以及多元化的审美视觉,形式美所携带的哲学、思想信息,它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纯粹的唯美是不存在的,美,犹如此诗所喻,如蝴蝶,要成就她的美,是要经过几次痛苦的吐丝结茧、破茧、褪壳一次次的脱胎换骨,而且,还必须有她停落采蕊的花朵,否则,她将在即使是春天也会被春雪冻死!
“总有什么被撕碎,总有什么复归完美”。是对旗袍的描绘,更是哲理的阐释。试想,一种新的完美的诞生,总伴随着另一种美的毁灭。新生儿是美丽的,代价是女孩的贞洁,她脱茧为一个女人;即使是种下一棵花,就有草被毁灭。为什么“一袭旗袍,在步幅间”,却高过了月亮呢?好一个“步幅间”!月亮毕竟太高太单调,虽引发无数的想象,却大抵与月亮本身无关;而斜斜的小巷,走着一位着旗袍、迈梅花步、隐约着秀腿、婀娜多姿的妙龄女郎时,人们是不会看那清冷的月亮的。所以,“风景是三月最暧昧的眼神”,风景中的梅和寻梅的人,都是风景,有多少暧昧在寻找在捕捉。。。。。。江南三月的梅园、南国三月春深似海的木棉林、即使是北方三月的万亩桃花寨,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都会有旗袍丽人的倩影引来暧昧的目光;这是不是远比熙熙攘攘的东京、大阪那嘘嘘绒绒的樱花树下,小跑着的东洋女人要优雅许多呢?她们背着被褥,时时准备为大和民族传宗接代。所以,彼国就有如渡边、松下、小泉、野田、井上、木村等等原野味十足的姓氏。(在一位博友博园看到的资料)
旗袍毕竟多少让粉颈疼痛,像梅树之被修剪(病梅馆记),她必须足够苗条风韵才能彰显旗袍带给她的美,所以,就难免痛苦,难免“倾心地挣扎”;旗袍应该是源于满族服饰,旗者“旗人”是也,彼穿的袍子,却演化成汉族服饰的符号,文化的融合。但这样的形式对自然之人体过多的限制、束缚,尤其于劳作极为不便,只能沦为小姐、少奶奶的艳装,所以“就用分寸讲完了最后的美学”;但诗人要说的远比旗袍本身的局限性深广得多,如果,连月亮、孔雀、鸳鸯、水都被搅乱打碎的话,那就绝非美学所能解释能承担的了!那么,是什么把这一切的美都搅乱、打碎的呢?是什么破坏力如此凶烈连月亮都不能幸免?是什么夺去月夜的美、人们对月夜的依恋成了碎片?在月下的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只有灾难只有战争!“没有人在碎月亮中,把一生活完”,虽然没有直接引入战争这一要素,诗人不愿被炮火震碎《旗袍》整体的美学效应,它的风格宛如一幅淡彩水墨画,梅、丽人、小巷、月、三月、风景、孔雀、鸳鸯、水、琵琶、评弹。。。怎能容许炸弹爆炸?!诗人在保持审美的完整性的同时,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和罪行:“没有人。。。把一生活完,”当“美被破坏”时,一切都成了碎片,包括人的性命!诗人对战祸的痛恨、控诉如此之震撼、切肤、深邃、具象!读者不能再苛求他什么了!梅兰芳收起了他的行头,拒绝登台之时,民族灾难唤起的义愤该是怎样的深入!“万众一心”,同赴国难!这时的美在哪里?在抗击日寇的大大小小的战场!在抗日志士的胸怀!诗人在这里仍然紧扣他的审美主体。

诗人始终没离开他的审美主体“旗袍”,当一切都被打碎,只剩下碎的 和碎的银子时,即使远离战场也不能幸免于难,“没有人能把一生活完”战争的阴影笼罩,战祸无孔不入,难民潮涌向所能想到的所有地方,物资极度短缺,汉奸卖国贼残害民众、爱国者,黑心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通货膨胀,偏僻地区政力警力不足,盗匪出没,民不聊生,饥饿、疾病夺去弱势者性命,恶徒强梁大发国难财,战争在唤起慷慨激昂之时也暴露了一切丑恶,所以,“美被破坏了”!但总有战争的阴霾罩不住的角落:“一袭旗袍”!也许被遗忘在衣柜里落满灰尘,也许压在箱底不再舒展,诗人匠心独具地用了一个“袭”词,好一个“袭”!却使这一件旗袍携带着灵与肉的信息!它虽未能留住穿它者的体温,却记录了她的身姿她的气味,她匆匆脱下它换上戎装上前线救助伤员,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也可能穿过它的人抱着她的婴儿惨死在哪一次大屠杀的血泊之中!一袭旗袍,是一个女人命运的写照,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美的符号了!它或许不具备水墨画的艺术价值,但却与曾经鲜活的生命相关连。这里的量词,不是也携带着语言美的元素吗!好像有谁在提着这件旗袍,审视、怀念、是悲是喜呢?都在一个“袭”字里了!
如果把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于外侵,那就大错特错了!至少是自欺欺人缺乏民族自信心的一种托词。阮玲玉!一个响亮而悲凉的名字!她穿着旗袍的倩影是何等美妙,她的笑容又是何等甜美。她曾经拥有千万影迷,她的演技非常出众。她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审美欣赏,她并不妨害任何人的仕途,她只是一个艺人。但那个社会却容不下她,无中生有的谣言、恶意中伤的诽谤,被欺骗被凌辱,“人言可畏”,她只有一死来表白她的无辜她的清白。“盘扣打开,飞走了蝴蝶,虽只一只,”是阮玲玉还是别的不幸的穿着旗袍的女人(盘扣),即使是在春天,也被冻死了,因为“寒冷到令人难忘”,三月,并不都是风和日丽,这只蝴蝶死了,另外的蝴蝶还活着,“扬州的琵琶和苏州的评弹”,她们穿着旗袍弹出了优雅,“以致于在姑苏流成了水声”,那么,这样的优雅这样的迷醉能不能如水之长久?或者“只供在心房流淌了”,曾记否,这样的美统统被挞伐,“封资修”“四旧”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革命样板戏”必须占领所有的舞台!在那样的年代,“连梦都碎了”,“剪刀下的伤与瓷瓶重重叠叠”,不仅是龙凤的锦缎不仅是青花瓷和千年的瓷器,被剪碎被砸碎的何止这些!文化的芟夷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了,比如,拆除北京的几千座古建筑!而且让反对者的梁思成、陈百祥去拆,因为要批判和“改造”他们,而且古建筑卯榫相套,也只有他们能拆得了,否则,只有一把火烧掉了,偌大个北京城,不是一座两座,而是七、八千座!2010年在下参观天安门城楼,讲解员说:解放前天安门前是像棋盘一样排列的古建筑群,中间一条大石板路,过去朝廷各部分驻其中;后只留下天安门城楼,供毛主席检阅用,才有了天安门广场。梁思成们是哭着拆这些国宝的。到“光荣、伟大、正确”的“文化大革命”就发展到登峰造极、无所不用其极的疯狂地步,能抢则抢、能卖则卖,以至于大量国宝流失境外,那时由四人帮一伙低价卖出,现在却只能
高价收回!搬不动的就砸就烧,遗存丰富美好的国土,几沦为一片荒漠!
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对此能毫无感觉吗?!更何况诗人!他绝对是一个壮怀激烈的爱国者,他无论身处何地,都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认同感,他才能写出如此悲愤的诗作!否则,一个对国家民族命运视若妄闻的诗者,不过是在自怨自艾地兜着几平米的圈子。那样的诗虽然也不乏佳作美句,也有真善美之情愫,也会带给人们一些沉思一些启迪,却是不能与前者同日而语的“小妆容”呀。
诗语的诗作,不管是“朦胧”“唯美”“后现代”还是“先锋主义”等等,诸多流派可能有诸多解释,在下所探索的只在于它的内涵,而把它那华丽的外壳留给睿智的流派学者去解释吧!老实说,对此只是一知半解而已,故不敢妄言。
对于任何事物的认知,往往不可能全部、透彻,未解之谜多了去了,所以,不可以轻易下好、坏、对、错等等之断语。两个与本文无直接关联的生活实例或许能给您一些借鉴:和平与怀祖来,让他们猜两尺长的一根木棒是什么,城里长大的和平猜不出来,农村长大的怀祖犹犹豫豫地说:“是椒?”对了!是新娣的老公韩工赠送的,毁了的椒园,韩工拾了一些花椒枝,晒干、去皮,涂清漆,成功了实用之艺术品。它那天然的弯曲和木刺,使它有一种特殊的只有它才具备的美!两尺长的可敲背、肩、腿,半尺长的可捏手。韩工说“以麻治麻。” “文革”期间,在下因搬石头、抬法兰盘等活路,又被压“土飞机”、扭胳膊地批斗,双手腕伤筋已久,右手食指也被拉扯脱臼,写字即脱臼,只好缠胶布,也曾这个疗那个疗的,还是连毛巾也拧不干。春节后,想起来就捏几下椒棒棒,钝钝的木刺扎着掌心,也没怎样特别的感觉。但不知何时居然起床腕无胀痛感,拧毛巾可以使上劲,水壶自然也就提动了!怎么回事?吃过那么几大瓶药没顶用,干脆几个月没服药更没烤电,怎么会好多了呢?只能是椒棒的作用了!
去年女儿回来,让她锯掉三株花椒树几根大枝,非常费力,都扔了,多可惜啊!而咱对花椒树的认知又是多么的肤浅片面呀!
春节,有朋自远方来,带来两大袋那里的特产,有两盒“苦荞香茶”。近年几位朋友赐之茶有普洱、龙井、乌龙、铁观音,包装比较难打开;而它却只要去掉一层玻璃纸就是大金属盒子,又因为喜欢那象牙色、浅绿色的图案,就打开来沏饮。却意外地发现它居然可以清理肠道,轻松身心。本来茶根是要倒掉的,不经意间就嚼了那一粒粒的“茶籽”,筋筋的、柔柔的,有一种淡淡的香味,就想到了朋友的情谊,虽然可能并不浓郁,但却像苦荞一样柔、筋、香,带给人清越与悠远的思念。。。。。。
《旗袍》所带来的审美思考也会是悠远而清丽的,不必去眷恋往昔的婀娜,那样的美伴随着“疼痛”与“挣扎”,如果你能飞跑,还会去怀念“三寸金莲”?不是许多女士都不在乎露出粉颈、半胸与全背吗?开放意味着永恒魅力,而束缚却关不住思想,美,在不断地完成着脱茧、蜕变,飞跃着新的高度,它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一个封闭的时空里,它总行进在过程中。。。。。。
《旗袍》展示的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度的荣辱兴衰,它虽然没有用浓墨重彩,却不乏历史的厚重感;在它那淡淡的水墨画的长卷里你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一袭旗袍”,是太多太多美的具象以及它们的毁灭,真的是层层叠叠!在这些具象里的是人的运命,是人性美的发挥和同样的被摧毁!宛若一支椒棒,它绝不仅仅是一节树的尸骨!它虽然走完了它生命之路,却继续带给珍惜它的人长久的温馨,一位长者的精心打磨,还特意在它的截面写上了“佛”、“笑”、“高兴”等字词,传递着他的人生态度;由此引发了多少思维?至少莽原想到古丝绸之路为了美衣美味会在沙漠跋涉万里之遥!香料(花椒、八角。。。)竟是主要的商品之一!更有欧洲那场灭顶之灾的鼠疫,竟是因热那亚的纺织品船只而起!那布料上藏着咬过病鼠的跳蚤!当货物在那不勒斯卸下时,一场大恐怖的灾难便在欧洲降临!
《旗袍》以它缤纷的美的图景带你进入了江南、北方、海上。。。广大的幅员,让你看到了许多的美和它的破碎,你在咀嚼着破碎的涩果时难道没有长久的回味?你绝不会只停留在惋惜这一步;犹如苦荞的故事,朋友或许是为黄帝陵为兵马俑为大雁塔为法门寺而来,但他却来看望对他无任何帮助的一个老人,为她带了许多美味和苦荞,你还想要什么呢?这已经超出了你的愿望很多很多!当你咀嚼着那一粒粒柔柔的苦荞时,你是否会体味着浓浓的人间真情?这看似淡淡的情谊,并不因朋友的离去和或许再无见面机会而忘却,你会记着这一份友情很久很久。。。。。。
《旗袍》的民族和国度在我们心里,永远!

 


投票



版权所有:华夏人物文化网 业务联系电话:联系人:13015470872 15535168404 殷先生 备案号:晋ICP备19005556号-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经营项目| 组织机构| 客服服务|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百度凤凰网腾讯网人民网新浪网中央人民政府中国干部网管理与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