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韵翰墨 献笔龙书 ——浅评书法家周抚民先生龙书长卷的文化溯源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我们所以对希腊人有家园之感,乃是因为我们感到希腊人把他们的世界化作家园;这种化外在世界为家园的共同精神把希腊人和我们结合在一起。”这里说到的“共同精神”,无论它的本意和哲学引申意义如何,但在表述文化本体的内核上是明确的,就是任何民族、文化都有着所说的“共同精神”。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种“共同精神”在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中,一直在做着一个直接明了的“翻译”,这就是“龙的精神”。如果说欧洲人说到希腊,便想起了家园,对中国人来说,说到龙那更想到了家园,因为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龙的血脉就是我们自己的血脉。易经有言,“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炎黄子孙之说,或许由此而始吧。 那么龙是什么呢?通常情况我们说是一种图腾,是远古华夏子民的一种膜拜,这自然是没有错的。但是,作为图腾最终演绎成一种民族精神,并且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焕然今古,鼎革图异,而不离始终,这就必然有巨大背景力量支撑了,应该说这个背景就是深厚而灿烂的中国文化。文字显然是最早最多最含义,甚至也可以说是最主要体现文化的,在记述、积淀“龙虎风云”上也是主要载体。在发现的文化遗迹中,除仰绍文化时期的龙纹陶盘(山西襄汾县陶寺出土)、红山文化的玉龙(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红山文化的猪龙形玉雕(辽宁建平县采集)等器物,以及极少绘有龙的石刻岩画外,龙作为图腾膜拜,渗透先民意识,张显民族性格的集中文化体现,最早是在已成体系的甲骨文中。“龙象龙形,其字多异体。”(《甲骨文字典》释义),在发现的甲骨文龙字体例上不但姿彩变化,衍进有循,气度飞扬,而且有对龙祭祀场面的记载,很直接地反映出龙在中华文化中的份量。在后来先秦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龙字较多出现也印证了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设定,正是由于文字,进而语言的传播,才使龙从朦昧时期的图腾转化到了文明时期的一种文化,渐渐形成了长远不衰的民族精神。“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的话似乎正一语中的。
相形之下,急于翻新便显得幼稚了。姜白石《续书谱》言:“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周先生长卷龙书,完全可称为这番言论之讲解。360龙字,一如千年中华艺术跋涉的缩影,从虫篆到行草,凡关乎龙字之体例、笔势,无不有源有头,卜辞、毛公、散氏、峄山刻石都历历在目了。观其健壮如闻王羲之论笔势,视其筋骨如听颜鲁公之授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无声胜过有声,全在先生之引带了。其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之九势者,先生已至纯青,颜柳丰瘦,全在错落,大师手腕,今有几人? 这幅长卷龙字的另一个源头呈现,是篆隶为主,真草为辅。按说周先生是“专务”颜碑的,真书是最为钟情的,反其意而用之,何也?稍观古人论书,其中的奥妙还在回到源头。王羲之有云:“余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于兄恰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徒费年月”已道出临秦汉才是正道。从蔡邕论篆势、隶势,及至王羲之体论篆籀,孙过庭多颂隶篆,米芾课子以隶,徐渭盛誉李斯、孟德,刘熙载备叙隶篆之精髓,诸多等等皆在言其础石大功,砥柱之力,失之则必现俗媚、纤羸,广厦不足立。 董其昌是大家了,因失“汉魏间瑰奇伟丽” ,康有为亦抑之曰:“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周先生既是书家也是书法教育家,他呕心沥血数十年一直力倡“师古” ,体法秦汉,远仰夏商,拜学唐庙,不流时弊,常书曰:“秦松汉柏风骨,商彝夏鼎精神” ,数十年高标一格,慕古追贤,锲而不舍 ,成就峰峦。其用笔气象庙堂,又多逸致,肥骨兼妍,翔飞实重,力透纸背,绵里裹铁。法度有“所欲不逾”之妙。点画使转甲骨之利秀,钟鼎之雄美,小篆之刻丽,皆尽得精华。先生所走的艺术道路与书法的衍化正道是一脉相承的。这幅龙字长卷不但是开张瑰丽气度的范本,更是方法上的匡正,给后学的教益是深远的吧。周先生之重隶篆,与康有为之重碑学,应当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文化是雄强的文化,龙骧虎步才是民族前行的状貌。 周抚民:1939年生于西安,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 香港科学院艺术学荣誉博士 中国奇石协会名誉主席 中国大学生文联书法委员会主席 中国名家书画联谊会副会长 中华人物文化网顾问 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 中国西部名流文化中心副主任 中国书法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 曹州书画院名誉院长 新浪博客链接:周抚民诗文书画http://blog.sina.com.cn/shanxiayougedashu
这幅长卷龙字的另一个源头呈现,是篆隶为主,真草为辅。按说周先生是“专务”颜碑的,真书是最为钟情的,反其意而用之,何也?稍观古人论书,其中的奥妙还在回到源头。王羲之有云:“余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于兄恰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徒费年月”已道出临秦汉才是正道。从蔡邕论篆势、隶势,及至王羲之体论篆籀,孙过庭多颂隶篆,米芾课子以隶,徐渭盛誉李斯、孟德,刘熙载备叙隶篆之精髓,诸多等等皆在言其础石大功,砥柱之力,失之则必现俗媚、纤羸,广厦不足立。董其昌是大家了,因失“汉魏间瑰奇伟丽” ,康有为亦抑之曰:“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周先生既是书家也是书法教育家,他呕心沥血数十年一直力倡“师古” ,体法秦汉,远仰夏商,拜学唐庙,不流时弊,常书曰:“秦松汉柏风骨,商彝夏鼎精神” ,数十年高标一格,慕古追贤,锲而不舍 ,成就峰峦。其用笔气象庙堂,又多逸致,肥骨兼妍,翔飞实重,力透纸背,绵里裹铁。法度有“所欲不逾”之妙。点画使转甲骨之利秀,钟鼎之雄美,小篆之刻丽,皆尽得精华。先生所走的艺术道路与书法的衍化正道是一脉相承的。这幅龙字长卷不但是开张瑰丽气度的范本,更是方法上的匡正,给后学的教益是深远的吧。周先生之重隶篆,与康有为之重碑学,应当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文化是雄强的文化,龙骧虎步才是民族前行的状貌。
作为当世颜筋柳骨俱至善境的大书家,周先生学养之深厚,笔力之雄浑,意境之磨砺,书体之通达,已是被广泛称颂的。龙长卷的艺术高度自不待言。这里要说到的是它在书法艺术上的回归意义。内蒙诗人又一村著文说:“老人全力搜集、潜心临写上至陶符、甲骨、钟鼎、石鼓、简牍、碑帖,下至真、草、隶、篆、行各家各体碑帖龙字范字千余;探究、研习古今带有龙字之印章数百枚。” 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某种字体、字形的检读、书写,而是对上及殷商的数千年文明的回眸。它的清楚含义是书法是要走回去,然后才能走下去,只有在神彩、气度、笔力具有传统的契合,然后才有所谓创制的可能。相形之下,急于翻新便显得幼稚了。姜白石《续书谱》言:“圆劲古淡,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周先生长卷龙书,完全可称为这番言论之讲解。360龙字,一如千年中华艺术跋涉的缩影,从虫篆到行草,凡关乎龙字之体例、笔势,无不有源有头,卜辞、毛公、散氏、峄山刻石都历历在目了。观其健壮如闻王羲之论笔势,视其筋骨如听颜鲁公之授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无声胜过有声,全在先生之引带了。其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之九势者,先生已至纯青,颜柳丰瘦,全在错落,大师手腕,今有几人? 责 任 编 辑 夕 林 |
传韵翰墨 献笔龙书
2013-12-27 13:36 查看: 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