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步长于一生/更不要说回头是诗歌”是1990年10月23日我写的《徘徊在牛汉门前》诗中的最后两句,后来收入199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诗集《名城与门》。1990年上半年我在鲁迅文学院进修,得以认识牛汉先生,得以对他产生“感性认识”。这首短诗写出我前往拜见尊重的长辈之前的踌躇之态,敬仰之情以及作为一个后学的独立性,和对时光荏苒的感喟。当然,读他的作品更早,知道他是一个铮铮汉子,是第一个被打成“胡风分子”的诗人。我当时认为,在历次政治斗争中从未被打成右派分子、反革命分子的知识分子,肯定是个投机分子。其时我正在河南省文联任职,听我仰慕、亲近的苏金伞先生多次谈起牛汉,谈他解放前坐国民党的牢,解放后坐共产党的牢,却还是那个一米九几的大个儿,不肯弯下腰来。在鲁院期间我多次到东八里庄牛老师家中探望,有时是送去我新近出版的习作请教,有时是陪同学去,有时仅仅为了看看“老爷子”。其实那时的牛汉先生真的不大显老,一次在去他家的路上碰见他骑着自行车迎面过来,见到我们,两腿一支就把车停在了路边,跟我们聊起来。我也是个直性子的人,在原先的工作单位常常忍不住说了让有些人不大高兴的实话,环顾无人响应,时有孤寒之感。因为郑州有苏金伞苏老,在北京有牛汉,就像做文章能够“引用”,就是做人有了榜样,那种心里的踏实,就像小时候和同伴冲突时有父亲在旁、起码家中有父亲,自己的底气才比较足、胆子才能壮起来一般。前些年中国知识分子虽然得了脊椎病,毕竟还没完全卧床,就因为还有不那么多的前辈同辈敢于直言,坦言。1995年我调回北京工作,认识的老师、朋友更多,对中国现当代史更多了点了解,最熟悉的却仍旧是牛汉先生。我热爱先生,喜欢读他的作品,通过与他接触,知道了更多些关于他的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写作过程。比如《悼念一颗枫树》、《华南虎》、《汗血马》、《巨大的根块》、《蚯蚓的血》、《海上蝴蝶》和《牛汉散文选》等等,总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读,总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我总能感触到他的热血的涌动,就是现在我还能触摸到这些诗句的体温。诗歌可以写各种题材,可以有无数种写法,但这样的诗,无疑是有“出处”、有力量的诗。多么可敬的老人,坚强的不可战胜的人。通过牛汉先生我才更真切的认识到诗人对这个世界的确是起作用的,我从1992年到2002年其间基本没写东西,正是我对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介入程度和介入效果有深刻怀疑的十年。因为有牛汉,人生对我来说就不一样了。牛汉先生是有信仰的人,是认真读书思考、用生命写诗的人,就像他给我的题词“读书研理,写出好诗”。我们看看他诗中最重要的几个意象,土地/根;马;鹰。马的道德是忠诚,马的命运是劳作。鹰是自由、无限时空的代称。土地是历史、自我的来由,是立场,思想的放飞之地。我们的不少诗人想飞,飞不起来,只能飞到屋檐那么高,不是鹰,是插了鹰毛的鸡。原因有多方面。现在,牛汉先生像一棵巨大的枫树那样倒下了,“倒下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使人歌哭,但他的精神生命传递到了我们这里。2004年我参加首师大和廊坊师专召开的牛汉诗歌研讨会,提交了一篇《谈牛汉诗歌中马的意象》的论文,就先生作品意象来源与意向特色等问题进行了粗浅探讨;2006年应《诗歌月刊》之约写了9000字的解读文字《走近牛汉》,2009年9月18日又写了《牛汉在诗歌会议上发言》一诗,这是牛老师尚未读过的,放入此文中作为对他的一次致敬: 很久没在研讨会上见到牛汉了 很久没见到那位一米九几 坐那儿和别人站着一般高的 牛老师 研讨会,就是表扬会,好话会 神仙会。主 持人的笑 像一个抽屉,拉出来满是珍宝 有贝齿的贝,有珠圆玉润的珠 有和甜(田)玉的“甜” 起码是一团和气的“和” 挑剔?吹毛求疵?请稍息 都属于不和谐音 玉嘛,当然是值钱的东西 别说学术底线、道德底线 就是前列腺,那也得发言(炎)呀 只要你肯恭维,紧紧围绕 众星烘月的“月”,众星捧月 的“月”,彩云追月的“月” 还有彪炳什么的“月” 主持人一笑—— 他(她)的抽屉就拉出来 大放光彩 映得大家的脸庞像红包那样 红彤彤的 肚子里那几个褒义词,哪怕 金贵得跟你生病的儿子似的 也得让他见见人、放放风嘛 不巧,曾经,有一两次 主持人捂着嘴巴,像长了龋齿 满脸痛苦。他的笑生锈了 使劲打打不开,对面是牛汉 满脸皱纹里的风霜雪雨 牛汉先生影响了许多人,就我知道的,白洋淀诗人林莽、诗学专家沈奇、对先生多年执弟子礼的张洪波、《牛汉评传》作者孙晓娅,还有朦胧诗、知识分子写作、第三代诗人的诸多代表人物,还有更多的我知道与我不知道的同代人与更年轻的朋友,牛老师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汇聚与发散着难以估量的正能量,这些能量会在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未来进程中发挥作用。他像一只华南虎挣脱了牢笼仰天长啸,其声亦烈,像一匹汗血马不停奔跑,其形亦硕,像一只蝴蝶义无返顾地向着大海远处飞去,他的方向就是我们的方向。 2013年10月4日 |
一步长于一生,更不要说回头是诗歌
2013-12-12 11:25 查看: 3098 来自: 中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