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3日草根学者郝仁礼先生书画展如期在山西省太原市群众艺术馆开展,经过五天的展览于本月28日圆满结束。这几天来参观的人群有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也有郝仁礼的老师、过去的同仁、乡亲及学生们。这些年迈的老人们都心情激动、无限感慨。老人们感慨草根学者的书画也能登上大雅之堂。一位老领导说:“还是现在党的政策好、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太原市群艺馆能展出一位乡村教师的作品、这说明群艺馆正真的接地气了、为草根学者服务、传递正能量、好啊—”
一个草根人物的传奇
作者:殷金星
从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蜕变成如今满头白发的老人。 他用长达40多年的光阴,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以教育为事业、育人为本,之外他创作了上百幅书画作品。 郝仁礼一位普通平凡的乡村教师,一位呕心沥血、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一位尽管已是年过花甲,却仍活跃于乡村艺术圈的老人,他德高望重、凡认识他的人对他评价甚高,很多年轻的乡村艺术家提起他,无不是满脸的敬意。 他创作的书画作品、有着独特、浓厚的乡村气息,以基层生活为主题,加之土壤、栽种、修建植物以及戏曲爱好等多方面的知识,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书画作品,虽不能与名家大作相媲美,但就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本质内涵、就老人家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之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更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老人: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可他总是面带笑容,八十高龄的他、除了喜欢艺术之外,他还喜欢喝酒。如果有朋友一起喝酒的时候,他还喜欢唱上一段太原秧歌剧小曲。 他博学多识,尤长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秧歌剧文化的研究。郝仁礼晚年仍思路清晰、笔耕不止、交谈自如,现已八十岁高龄。 他一生光明磊落、宁折不弯,生性淡泊而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在逆境中不灰心消沉,在顺境中不鞠躬自傲,他常以诸葛孔明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勉励自己,他对名利看得很淡。 1977年3月退休回村后,主动参加本村秧歌剧团的活动,并担任剧团编导。二十年来为剧团整理、挖掘、收集、整理,编写了太原秧歌剧目三十多个。由小店区政协文史委汇集成书,分两期在《汾东文史》上发表,并分两集出版收藏。为太原秧歌这一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做出了贡献。 良田沃土哺育的乡风民俗,熏陶了郝仁礼成长。在那披星戴月沐泥浴水的农田劳作中,得天独厚,源源不尽地汲取了乡情浩瀚的营养,获得了璞玉浑金般纯朴深厚的创作资源,从而,一个渗透传统美德的秧歌文化,在这稻花飘香、茵草芳菲的地方,开始尽情发源。梦,不断延绵。久而久之,人们开始传诵用秧歌剧赞美土地、用秧歌剧弃恶扬善。郝仁礼做乡村文化工作是行家里手,他胸有成竹、处变不惊,带领村里的年轻人、一点点的让他们了解并喜爱秧歌剧,经过不断激励与沉淀,在老艺人的指点下,口传身教,边挖掘、边整理、边排练。很快将三十多部太原秧歌传统剧目,搬上了舞台演出。除此,他们勇于创新、结合当前形式,自编自演的太原秧歌现代戏:《入股》、《好媳妇》等,在市区参赛演出,均获得了特等奖,剧本还在群众文艺杂志上等载。同时太原秧歌剧也成就了一批年轻的艺人,他们对此剧种的传承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为了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并喜欢太原秧歌剧,郝仁礼带领一干人编辑整理了秧歌剧中形象脸谱、将舞台扮相、表演技艺、绘画了上百个人物形象画,制成画册,供后来人们欣赏、传承发扬。郝仁礼所在的乡里乡外也由此出了名,他所在的村被称颂为秧歌之乡。 有人也曾很想探索郝仁礼创作的奥密,特别是那些富有乡村风情的人物画,二十四节气、关公等画面、灵动了多少人的遐想。每天,那美丽的画面,都感染着人们的情操,这是生活赋予他的神笔?是大地有情而赐给他的密笺?是长年累月的执着使他有了行云流水般的灵感,卓著的收获。。春华秋实,岁月更迭,郝仁礼的书画及秧歌剧文化,始终站在高扬时代主旋律上,赞美当代社会的人生境界,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
草根学者郝仁礼先生书画展圆满成功
2016-7-28 19:42 查看: 4782 原作者: 吴 梦来自: 中华人物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