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山便装照 侯俊山在《伐子都》中子都扮相 梆子声腔剧种源流示意图 图自刘文峰著《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这条大河越过山陕大峡谷时转了两道弯。一弯弯在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上,流淌成了民歌的海洋;另一弯弯到晋西南的古老平原上滋养了戏曲艺术,让这里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的摇篮。梆子腔在这片土地上或慷慨激昂或悠扬婉转地飘荡了上千年。
名词解释: 梆子腔
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梆子戏是我国近代最大的声腔剧种之一,萌芽于明,兴盛于清,衰落于民国。山西是梆子戏发源地,四大梆子戏曾风靡晋地,人人都能哼几句,好比如今红遍全国的流行歌曲,是城乡老少心中的“小苹果”。晋剧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之一,解放前也叫中路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而得名。外省人习惯把晋剧称为山西梆子,这源于中路梆子曾受晋商追捧,戏路随商路遍行于中国的城乡角落。不过,在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梆子戏是蒲剧,晋剧师承于蒲剧而来。 “燕不过岭”终成空话 民间艺术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口味。每一个剧种都因受众的接受程度,有它大致的活动范围。 现如今常说,艺术无国界。戏曲表演艺术自然并未被韩信岭所困,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中路梆子在蒲剧这个母体的孕育下应运而生,一般戏曲研究者们都把晋剧产生期追溯到清中期。中路梆子的产生与这一时期风生水起的晋中商人有莫大关系。喜欢上了蒲剧表演的晋中商人率先出资聘请了晋南的蒲州梆子教师,并以晋南儿童组织成了娃娃班,创办了最早的晋剧科班教戏。艺名“十三旦”的侯俊山是中路梆子早期的名角儿,他9岁时随蒲州艺人“老七百生”北上太原,在喜字科班学艺,主攻花旦。登台后辗转到张家口一带表演,13岁时便蜚声口外,人称“十三旦”。 一边传帮带一边学习借鉴 任何艺术都是在不断借鉴学习中发展的,晋剧表演同样如此,为了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自它从蒲剧中脱胎而来便不断地经过艺人们的交流学习而发展着。 阎玉庭介绍说,有两位在晋剧史上做出很大贡献的名角儿,他们既是表演艺术家,又是戏曲教育家。一位叫张宝魁,艺名叫“筱吉仙”,他把河北梆子、京剧的武功戏大量带入了晋剧表演中,创立了晋剧中的“筱派”艺术。他还在太原创办了名为“二月”的戏班,就位于今太原长风剧场附近。晋剧中的“筱”字辈表演艺术家们全都出自这里。另一位是高文翰,艺名“说书红”。高文翰不同于一般的戏曲表演演员,他有点文化,可以自己创作,能自编自导一些剧目。他在唱坏嗓子后又通过苦练以别有风格的说替代唱,依然红极一时,因而有了“说书红”的雅号。高文翰与当时很著名的京剧戏曲编剧翁偶虹经常交流,在晋剧中借鉴了不少京剧表演的内容。中年之后,他又致力于晋剧人才的培养,丁果仙、程玉英、刘俊英等“高门九英”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戏路随商路而兴盛 文化艺术的繁荣总是建立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之上,晋剧的产生如此,它的发展兴盛同样如此。 晋商把梆子戏带到全国各地之前,各地流传有北曲杂剧和昆腔、弋阳腔等戏曲声腔,北杂剧和昆剧在艺术上均是以唱为主,所演的剧目亦多是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梆子戏则从远古时期舜帝征战三苗到清末辛亥革命,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都可演,而且由于晋商对晋剧、对梆子戏的情有独钟,在梆子戏中也塑造了一批商人形象及反映商人士绅家庭矛盾为主题的社会伦理道德戏。《贩马记》《串珠记》《三世修》《龙凤杯》《珍珠衫》……这些剧目内容来源于商人们的真实生活,又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梆子戏要得到商人们的经济支持,自然在编演上也会投其所好,编演商人们爱看的、想看的故事。在梆子戏传统的剧目中,表现历史故事、英雄传奇和商人生活的戏不仅数量多,而且生动细腻、真实传神。
马连良用《四进士》和丁果仙交换《串龙珠》 “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春秋列国戏”,戏曲剧目的取材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可以挖掘。戏曲剧目也是这种表演艺术中交流最广泛的内容。 1936年时,丁果仙率团赴京演出,轰动京华。她主演的《串龙珠》(即《反徐州》)深受京剧大师马连良的赞赏。马连良提出以他的拿手好戏《四进士》与丁果仙的《串龙珠》相互学习交换,不久马连良挂牌演出了《串龙珠》,丁果仙也带着《四进士》返晋。后来丁果仙进京演出《四进士》时,马连良悄悄入场在最后排观看,丁果仙一出场一抬头居然看到了马连良,看到原唱在场,丁果仙一晃神念错了词,常年听戏的票友们对每一个动作唱腔都了如指掌,瞬间场内出现嘈杂声。丁果仙面不改色,用衣袖擦了擦眼睛自责自怨,声称自己老眼昏花看错了人,既救了场,也与剧情符合。这一个机智的救场受到了马连良的盛赞,加得好!加得好!往后就这么演…… 将不同剧种的剧目引入时,从唱腔道白等各方面都是要有一定修改的,通过这种修改来更符合特定群体的“胃口”。打个比方说,你之所以听到山陕民歌就能一下子说出它的地域属性,那是因为它的发音、它的唱词都带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样,戏曲作为一种唱腔,也是这样,当你把京剧、川剧、越剧等其它剧种的剧目引入时,都会改成晋腔晋韵。解放后,晋剧除了改编其它剧种的剧目,也改编过话剧、电视剧等作品,阎玉庭先生说,晋剧《金子》就是话剧改编而来,这部戏曲改编自曹禺先生的话剧《原野》,首先进行改编创作的是川剧,后来我们又在川剧的基础上改为晋剧。戏曲的剧本是最能体现艺术融合和创新的,改编《红高粱》也是如此。 (责编:殷金星) |
晋剧曾是红遍全国的梆子腔
2015-5-18 23:20 查看: 10650 原作者: 记者 李雅丽来自: 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