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 第3页 - 人物访谈 - 华夏人物文化网
登录 注册

华夏人物文化网

搜索
华夏人物文化网 华夏人物文化网 人物频道 人物访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2015-3-10 23:16 查看: 9359 来自: 人民网


西方文化由宗教的开始就是二元对立,人和神对立,我和祖对立,人自身主观客观对立,人和人之间对立,现在和未来对立。他们认为,大自然是一部机器,人体也是一部机器,机器是可认识的,拆散了认识。这就导致学科分化,越研究越细,越研究越深,认识的规律越来越多。但是越分越细的结果是分到现在回不到整体了。这个问题在西方的各个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里面的社会学、语言学等等都出现了。

第五,对待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不同。我们重现实,重继承,重精神的传播;而西方生来就重享受,为什么呢?皈依上帝,救赎,就能回到上帝身边,否则就下地狱。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文化发展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线性的特质,即不间断地随着人类的足迹、人类的历史、人类的生产逐步向前发展。第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所以有哲学家说,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他有了文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断有新的文化创造,也有旧文化的流失,最后形成浩浩荡荡、永不中断的文化大流。第三,文化发展是由表及里的演变。不同的文化之间接触,最初吸收对方的,最初感觉到冲击的全是表层,如衣食住行。但是表层是渗透着中层和底层的,这些东西久而久之就影响到中层,影响到底层。

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带有普世性的成分。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时代性的成分,因此有些适合古代不适合现代。愚忠、愚孝不值得提倡,等级森严不值得提倡,重视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不值得提倡,重视道德规范忽视法律管理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讲法不讲道德,否则那个法就无法执行。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衔接要认识到它的总规律,要认识到我们的优势和不足。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什么是优秀文化?第一,鼓励人向上;第二,让人追求崇高;第三,“人化”的东西。既然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所以文化就是人化。时代的精神主要在时代特色,当今时代特色是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斗争以及中华的复兴。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技发展也是两面刃,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对于今天的时代精神,我认为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文化的自觉。文化自觉的体现,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首先是文化自觉,其次是制订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第三要文化体制改革。什么叫文化自觉?我定义为国家的决策层和学术层对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全球文化的走势,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有了认识就自觉了。比如宗教问题,农村问题,社区文化问题,非物质文化问题,文学创作、艺术舞台等等问题,要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

制订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我觉得有几个问题特别重要。第一、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近这几年这方面研究开始多起来了,尽管还有争论,争论是永恒的。关于中华文化的问题,从先秦一直争论到现在,但是公约数还是有的,共识部分还是有的,文化就在争论中前进。第二、保护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解放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我们的文化界潜力很大,造诣很高,人才众多,生产力没完全迸发出来。通过体制改革使文化产品在创新中大大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满足世界的需求。第四,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现在世界各国对于中华文化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像英国,全国24000多所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他们的教育部已经下令,在2010年前每所学校必须和中国一所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就是要学习中华文化。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七百多个执政党当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我们这个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了不起的。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看,从建党之日起,就是文化起家,李大钊、陈独秀不是文化起家吗?苏区从创建起就重视文化建设,部队文化建设,到了延安,毛主席提出了众多战线,农业战线,教育战线,工业战线,军事战线,其中一条就有文化战线。现在把这一条战线上升到建党之基,立国之本,鼎立三足之一个,把文化提得这么高,这是巨大的发展。有了这个自觉,有了这样的思想,再加上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一步一步走,中华文化一定能在五千年的基础上焕发青春。那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强大。衡量我们国家强大不强大,不是有几颗核弹,不是GDP,不是最高大楼在不在中国、最大的广场在不在中国,而是最完美、不断前进、最吸引人的文化是不是在中国。我就希望在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能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进而带来中华民族的复兴,尽力做我们能做的事情。

讲演者小传

许嘉璐

1937年生,江苏淮安人。1954年至1959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59年至1987年北京师大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文系主任。1987年至1994年北京师大副校长、教授,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市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1994年至1997年民进中央副主席,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1997年至1998年民进中央主席,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1998年至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2000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责编:殷金星)

 





投票
123



版权所有:华夏人物文化网 业务联系电话:联系人:13015470872 15535168404 殷先生 备案号:晋ICP备19005556号-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经营项目| 组织机构| 客服服务|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百度凤凰网腾讯网人民网新浪网中央人民政府中国干部网管理与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