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人物文化网

标题: 李振凯作品“五向合一”理论刍议"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4-1-4 14:43
标题: 李振凯作品“五向合一”理论刍议"


“五向合一”理论是画家李振凯通过多年绘画实践和创作积累而形成的以表达自己鲜明绘画特色和绘画思想以及绘画风格的理论作品,在绘画的实践中它对自己作品的形成和推广形成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五向合一”既是一种绘画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探索绘画精神本源的传媒递质,它的形成无疑对绘画领域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诠释。

































“五向合一”理论将绘画元素延伸到很广的领域,不仅有绘画艺术潜在的本源和实质还更深一步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 诗性本源、音律节奏、 书法艺术等艺术方式和手段浑然一体交相辉并纳入自己绘画艺术的探索和提法中,在以往单一的绘画作品严格模式里对绘画的本源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归并、拓展和整合,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和艺术审美,这对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的推动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画、油画、书法线条、构成、版画等五个方面融为一体,形成特色鲜明的五向合一风格,并且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等五家艺术思想实践在绘画元素中的表现融入到了自己作品中,完成了自己从艺术审美到艺术表现再到艺术思想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活动,从而奠定了自己鲜明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创作之路.

李振凯先生作品中的"大我"与"大美","大我"即宇宙大精神的探寻,而"大美"即艺术的审美的发现,这两者构成李振凯先生绘画作品最突出的鲜明印象。

李振凯作品中的“大我”,表现的是一种人与天地共生的朴素情怀,在这里画家将自己融入大的宇宙精神中,在这个大宇宙中探寻人与天地和谐,人与万物共生,生生灭灭,不灭不生的道的本源,作为一名画家如何确立自己的艺术主张?而我们在面对的这个纷繁的宇宙如何拿起自己手中的画笔作画?绘画的根基在那里?“五向合一”理论的提出无疑打开了绘画艺术通向自我思想自我精神境界的大门,这个大门就是对人类和人类以外的精神宇宙的追问探索从而创作,绘画的根源早在中国古代已经形成自己较为完备的理论,而画家李振凯无疑将这些理论以自我实践的形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而且更有所发挥,这表现在绘画的精神实践和自我精神领域的思索构建中。他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家思想卓绝优秀的部分进行融合、规整、合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主张,艺术的终极是探索,绘画的精神是对宇宙的展开,沿着他的作品,我们能体会到这些思想在他作品中异彩纷呈的画面和表现。

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表现:老子曰“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说的就是宇宙精神最可贵的那部分美,宇宙精神的找寻在李振凯绘画作品中突出表现为画道:即以形写神坚持自然,以人为本突出自我。作为画家其人,人本须与画本同在,人道应与画道同生,在无限大的宇宙中感知生命万象时更坚持自然而然朴素为美的创作主旨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极而众美从之”,来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 他的绘画作品突出自由、虚静、恬淡、质朴、含蓄的自然主义风格,不以世俗高低而争论不以名利地位纷争而呱噪,虚心静养、淡泊名利,以隐逸者的豪情触及绘画领域的方方面面.

“无名”、“致虚极,守静笃”、“静观玄览”的审美认识观在他的作品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发挥,在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更以道家思想中“道”与“无”的辩证关系深度发掘艺术实体在在宇宙精神中的定位:空相,留白,山水画意境的含而不露,人物精神灵魂在似与不似间的捕捉阐释,瞬间的美,空灵玄幻,这无不体现出画家其人在大宇宙中那种博大深沉探求大爱追问宇宙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与天地共存,人与天地合一的美好境界。

儒家思想在其作品中的表现:如果说道家思想突出表现在李振凯对精神世界的探寻追问的话,那么儒家对他来说则是人格人品境界的追求,它突出表现为“成教化,助人伦”的儒教思想,静心创作脱离功利世俗心,潜心于画论画技,博采众家,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绘画的过程中潜心专研锲而不舍,静心的过程是人品逐渐达到和升华的过程。画品和人品同出一辙期间又有不可磨灭的辩证关系,儒家思想对其作品的影响使其意识到画家立人比立画更重要,人品立画品,人格立精神,精神传万物,万物自有象。这个象即“大象无极”,所以艺术的审美,艺术的造境,画家的心态都和人格和人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相统一的美学思想,美行与美德相一致的儒家仁爱思想,在其作品中有着自然而然的流露,以博爱兼天下,以人品立身立行立言立画便是此种思想影响所在。

中国的人文学科历来注重人的内心体验和心灵表现。儒、道、法、墨各家的哲学、美学和艺术学的观点对李振凯作品情感、性格及其心理审美的形成都有者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心理层面上表现为一种从生理满足到精神追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结果,是行动的不断进步导致的一种思想的升华,而这种结果没有止尽,时刻都在进行;没有好坏,要审美, 审丑, 审悲, 审喜等;没有选择,必须进行;没有灾难和奴役,只有闲暇,是心理机制超越现实环境为前提的情感评价;没有束缚,只有在各心理器官完全畅通,高度和谐的自由状态才可到达。在艺术审美中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心理倾向,提炼出自己真善美的作品,从而达到心灵逐渐向灵魂的升华。








欢迎光临 华夏人物文化网 (http://www.hxrwwh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